熵(entropy)、KL 散度(Kullback-Leibler (KL) divergence)和交叉熵(cross-entropy)在机器学习的很多地方会用到。比如在决策树模型使用信息增益来选择一个最佳的划分,使得熵下降最大;深度学习模型最后一层使用 softmax 激活函数后,我们也常使用交叉熵来计算两个分布的“距离”。KL散度和交叉熵很像,都可以衡量两个分布之间的差异,相互之间可以转化。
1. 如何量化信息?
信息论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,主要研究的是对一个信号包含信息的多少进行量化。信息论的基本想法是一个不太可能的事件发生了,要比一个非常可能的事件发生,能提供更多的信息。
在信息论中,我们认为:
非常可能发生的事件信息量要比较少。在极端情况下,确保能够发生的事件应该没有信息量。
较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具有更高的信息量。
独立事件应具有增量的信息。例如,投掷的硬币两次正面朝上传递的信息量,应该是投掷一次硬币正面朝上的信息量的两倍。
为了满足上面 3 个性质,定义了一事件 x=x 的自信息(self-information)为
I(x)=−logP(x)(1)
我们使用 x 表示随机变量,使用 x1,x2,...,xi,...,xN 或者 x 表示随机变量 x 可能的取值。当式(1)中 log 以 2 为底数时,I(x) 单位是比特(bit)或者香农(shannons);当 log 以自然常数 e 为底数时,I(x) 单位是奈特(nats)。这两个单位之间可以互相转换,通过比特度量的信息只是通过奈特度量信息的常数倍。(使用对数换底公式转化)
自信息只能处理单个的输出。我们可以使用香农熵(Shannon entropy)来对整个概率分布中的不确定性总量进行量化:
H(x)=Ex∼P[I(x)]=∑i=1NP(xi)I(xi)=−∑i=1NP(xi)logP(xi)(2)
式(2)后两个等号是在离散型变量的情况下成立,对于连续型变量,则需要求积分。当 x 是连续的,香农熵被称为微分熵(differential entropy)。
在1948年,克劳德·艾尔伍德·香农将热力学的熵,引入到信息论,因此它又被称为香农熵。机器学习(ML)中熵的概念都是由信息论而来,所以在 ML 中能看到的熵都是香农熵,而不会是热力学的熵。
熵的一些性质:
那些接近确定性的分布(输出几乎可以确定)具有较低的熵。
那些接近均匀分布的概率分布具有较高的熵。
2. KL 散度
KL 散度全称 Kullback-Leibler (KL) divergence。
KL 散度可以用来衡量两个分布的差异。
在概率论与统计中,我们经常会将一个复杂的分布用一个简单的近似分布来代替。KL 散度可以帮助我们测量在选择一个近似分布时丢失的信息量。
假设原概率分布为 P(x),近似概率分布为 Q(x),则使用 KL 散度衡量这两个分布的差异:
DKL(P||Q)=Ex∼P[logP(x)Q(x)]=Ex∼P[logP(x)−logQ(x)](3)
如果 x 是离散型变量,式(3)还可以写成如下形式:
DKL(P||Q)=∑i=1NP(xi)logP(xi)Q(xi)=∑i=1NP(xi)[logP(xi)−logQ(xi)](4)
对于连续型变量,则式(4)不能这么写,需要求积分。如果 x 是连续型变量,则式(3)中概率分布最好用 p(x)和q(x) 代替 P(x)和Q(x)。习惯上,用小写字母表示连续型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(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,PDF),用大写字母表示离散型变量的概率质量函数(probability mass function,PMF)。(PDF和PMF都是用来描述概率分布)
KL 散度的一些性质:
KL 散度是非负的。
KL 散度为 0,当且仅当 P 和 Q 在离散型变量的情况下是相同的分布,或者在连续型变量的情况下是“几乎处处”相同的。
KL 散度不是真的距离,它不是对称的,即 DKL(P||Q)≠DKL(Q||P)。
3. 交叉熵
交叉熵(cross-entropy)和 KL 散度联系很密切。同样地,交叉熵也可以用来衡量两个分布的差异。以离散型变量 x 为例:
H(P,Q)=−Ex∼PlogQ(x)=−∑i=1NP(xi)logQ(xi)(5)
交叉熵 H(P,Q)=H(P)+DKL(P||Q)。其中 H(P)(即 H(x) ,其中 x∼P)为分布 P 的熵,DKL(P||Q) 表示两个分布的 KL 散度。当概率分布 P(x) 确定了时,H(P) 也将被确定,即 H(P) 是一个常数。在这种情况下,交叉熵和 KL 散度就差一个大小为 H(P) 的常数。下面给出一个简单的推导:
我们将式(4)中 KL 散度的公式再进行展开:
DKL(P||Q)=∑i=1NP(xi)[logP(x)−logQ(x)]=∑i=1NP(xi)logP(xi)−∑i=1NP(xi)logQ(xi)=−[−∑i=1NP(xi)logP(xi)]+[−∑i=1NP(xi)logQ(xi)]=−H(P)+H(P,Q)(6)
即 H(P,Q)=H(P)+DKL(P||Q)。
交叉熵的一些性质:
非负。
和 KL 散度相同,交叉熵也不具备对称性,即 H(P,Q)≠H(Q,P)。
对同一个分布求交叉熵等于对其求熵。
为什么既有 KL 散度又有交叉熵?在信息论中,熵的意义是对 P 事件的随机变量编码所需的最小字节数,KL 散度的意义是“额外所需的编码长度”如果我们使用 Q 的编码来表示 P,交叉熵指的是当你使用 Q 作为密码来表示 P 是所需要的 “平均的编码长度”。但是在机器学习评价两个分布之间的差异时,由于分布 P 会是给定的,所以此时 KL 散度和交叉熵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,而且因为交叉熵少算一项,更加简单,所以选择交叉熵会更好。
References
Goodfellow, I., Bengio, Y., & Courville, A. (2016). Deep Learning.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65288314
Kullback-Leibler Divergence Explainedhttps://www.cnblogs.com/wuliytTaotao/p/97130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