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,成员的积极性。世界上并不存在可以独自知道所有的知识的超人。即便是一个领域的知识,也通常会是分散在相关人对领域的认知当中。更不用说不同的领域了。这意味着知识的转移实质上是一项集体性的工作,不能靠单打独斗来进行。但要让人们参与到这一过程中,发挥自身的主动性,就存在不少的阻碍。
-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,都可能会觉得自己很忙,没必要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在“非本职工作”上。
- 很多人深信所谓人的价值在于其“不可替代性”的谬论,他们认为将如果某些知识向他人转移,就会降低自身在公司中的价值。
- 而如果要获利的话,将精力花在公开的领域可能是更好的选择,比如开设公众号、在问答网站上做大V,带来的收益可能会远远大于做一些企业内部的工作。
- 也有一些人会因为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犯错而受到打击,变得消极。
如果成员的积极性不足,那么即便是有组织、有计划、有方法的知识转移,也有可能变成形式主义的工作。一旦形式大于实质,那它的效果就很可疑了。

3,知识间的连接。上文说到,知识是一个整体,受限于人的才能,它被划分为若干范围,也分散在不同的人的认知中。把这些知识连接在一起,是一项重要的工作,但它常常为人忽略。
例子:上周我参加了一次knowledge tranfer会议,主题是MUA Program,它涉及到相关的数据库表的设计、数据来源、处理程序等内容。但从主讲人到大部分听讲人,都不知道MUA这一缩写代表什么。当主讲人被问及MUA的涵义时,他结结巴巴的回应道"我也不清楚...我想这不是我的工作范围"。
我想他说的可能是实话,但这也说明了相关知识确实是分散的。如果不能有效组织、连接它们的话,会使知识转移的效果大大折扣。作为知识的消费者,人们通常很难想想和记住一个完全意义不明的孤立概念,即便学到基于这个概念的相关知识,得到的东西通常也会是模糊的。对于积累了大量知识的企业来说,这种问题可能更加突出。
以上是我目前对knowledge tranfer活动的一些思考。提出问题是容易的,但要保证问题的准确性,并得到问题的答案,恐怕会比较难。如果本文的阅读者有相关的读物可以推荐,请在评论中回复,谢谢!https://www.cnblogs.com/hhelibeb/p/10091808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