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型模式
一:原型模式概述
为什么要用原型模式:
在系统中有时候可能需要创建多个一模一样的对象,而有的对象创建过程十分复杂,或者创建对象很耗费资源亦或是创建对象十分频繁,那么这个时候就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,而原型模式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。
基本定义:
原型模式(Prototype Pattern):使用原型实例指定创建对象的种类,并且通过拷贝这些原型创建新的对象。原型模式是一种对象创建型模式。
二:原型模式原理结构图

基本角色
-
Prototype(抽象原型类)
是声明了克隆方法的接口,所有具体原型类的基类,既可以是接口又可以是抽象类,还可以是具体实现类。 -
ConcretePrototype(具体原型类)
实现抽象原型类中的克隆方法,在克隆方法中返回自己一个克隆对象。
三:深克隆与浅克隆
基本概念
浅复制(浅克隆)
被复制对象的所有变量都含有与原来的对象相同的值,而所有的对其他对象的引用仍然指向原来的对象。换言之,浅复制仅仅复制所拷贝的对象,而不复制它所引用的对象。
-
深复制(深克隆)被复制对象的所有变量都含有与原来的对象相同的值,除去那些引用其他对象的变量。那些引用其他对象的变量将指向被复制过的新对象,而不再是原有的那些被引用的对象。换言之,深复制把要复制的对象所引用的对象都复制了一遍。
实现java深复制和浅复制的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Cloneable接口中的clone()方法。
如何使用clone()方法
首先我们来看一下Cloneable接口:
官方解释:
1:实现此接口则可以使用java.lang.Object 的clone()方法,否则会抛出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异常
2:实现此接口的类应该使用公共方法覆盖clone方法
3:此接口并不包含clone 方法,所以实现此接口并不能克隆对象,这只是一个前提,还需覆盖上面所讲的clone方法。
public interface Cloneable { }看看Object里面的Clone()方法:
- clone()方法返回的是Object类型,所以必须强制转换得到克隆后的类型
- clone()方法是一个native方法,而native的效率远远高于非native方法,
- 可以发现clone方法被一个Protected修饰,所以可以知道必须继承Object类才能使用,而Object类是所有类的基类,也就是说所有的类都可以使用clone方法
protected native Object clone() throws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;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