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有Bean得治
任何一个正常程序的访问都会在内存中创建非常多的对象,对象与对象之间还会出现很多依赖关系(一个处理业务逻辑的类中几乎都会使用到别的类的实例),一般的做法都是使用new关键字来创建对象,对于多次重复使用的对象会采用单例模式来设计。
但在Spring中却不是这样,Spring框架使用了一个容器对这些对象进行管理,每一个需要被管理的对象被称为Bean,而管理这些Bean的容器,被称为IoC容器。
控制反转(IoC)在是一种通过描述来生成或者获取对象的技术,在Spring Boot中,我们经常是通过注解来创建对象,这里只谈注解,无视XML。
Spring Boot在启动的过程中,会去扫描需要被管理的Bean,将Bean装载到IoC容器中,根据依赖关系进行实例化对象,最后进行依赖注入。也就是说,在项目启动完成后,所有的Bean都已经实例化完成,并已在相应的地方注入完成,访问程序使用到的这些对象都只是在直接调用对象实例,并不会出现一个new的过程,因为这些对象在项目启动的时候就已经都被new出来了。
Bean的创建方式有很多种,最常用的是@Component,@Service,@Repository等等直接放在类头上的注解,都是一些标记,用于被收集后反射再实例化最终赋值达到注入的目的,可了解的应该就是其中的一些附带规则:条件装配,就是如果存在某个Bean时(也可以判断不存在时)再装配当前这个Bean,不过条件装配我觉得应用场景并不常见。
这里主要是要挖一挖@Bean这个注解的使用。
用@Bean创建Bean
@Bean注解是只能用在方法上,标志该方法需要创建一个Bean,方法返回的对象就是创建Bean的目标对象。
建一个User实体类:
public class User { private int id = 2; private String name = "我是User类的小光"; private String sex = "我是难的"; public int getId() { return id; } public void setId(int id) { this.id = id; } public String getName() { return name; } public void setName(String name) { this.name = name; } public String getSex() { return sex; } public void setSex(String sex) { this.sex = sex; } @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() { return "User{" + "id=" + id + ", name='" + name + '\'' + ", sex='" + sex + '\'' + '}'; } }
示例: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