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目录 1 引言 2 逻辑回归原理 2.1 从线性回归到逻辑回归 2.2 sigmod函数 3 损失函数 4 代码实现 4 总结 回到顶部 1 引言 逻辑不逻辑,回归非回归。 回想当年初次学习逻辑回归算法时,看到”逻辑回归“这个名字,第一感觉是这是一个与线性回归类似的回归类别的算法,只不过这个算法突出”逻辑“,或者与某个以”逻辑“命名的知识点有关。可后来却发现,这是一个坑死人不偿命的名字——逻辑回归算法不是回归算法,是分类算法,也与逻辑无关,要说有关也仅是因为它的英文名字是Loginstics,音译为逻辑而已(所以也有资料称之为逻辑斯蒂回归)。 回到顶部 2 逻辑回归原理 2.1 从线性回归到逻辑回归 在上一篇博文中,我们详细说过回归算法与分类算法的区别。逻辑回归既然是分类算法,为什么不叫逻辑分类而是逻辑回归呢?在我看来,这是因为逻辑回归用回归的思路去解决分类的问题。 假设有如下图所示的一个数据集,使用线性回归算法,我们可以找到大致如黑线的一个线性模型对其进行拟合。对于回归算法,需要做的是对数据集中每一个xi,都能通过模型找到一个yi(预测值)与之对应。 获得了预测值yi,我们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,例如:分类。我们可以对yi进行分段,例如,在y轴上取一值M,当yiM时,我们将其标记到另一类1中,如下图所示: 这就实现了以回归的思路来实现分类。 但逻辑回归可不止在线性回归的基础上做这些事情。在上一篇介绍线性回归的博文的末尾,我们提到,线性回归有一个很致命的缺陷——对异常值很敏感,如果数据集中出现异常值,拟合出来的线性模型也将出现很大变化,预测出来的结果也将不在那么准确,从而到导致分类错误。如下图所示,数据集中出现一个异常点(绿点),那么拟合出来的模型就可能从原来的黑线变为绿线,此时,当数据集中有某一点x∈(x1,x2)时,该点就回被误判,例如图中橙色点,在原本黑线模型中,该点预测出来的y值大于M,被标记到1类中,但在绿线模型中,其y值就小于M,就回被误标记到0类中。 逻辑回归算法对线性回归对异常数据敏感的不足进行了优化改进。怎么改进呢?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将直线“掰弯”。“掰弯”之后,就算出现异常数据,模型主体部分也不会出现太多改变,从而解决线性回归模型对异常值敏感的问题,如下图所示: 而我们所用的“掰弯”方法就是用sigmod函数与线性函数进行复合。 2.2 sigmod函数 sigmoid函数也叫Logistic函数,函数表达式如下: g(z)=11+e−x 其中,e为自然对数,是一个常数,值约为2.71828。 函数图像如下: 从函数图像可以看出, sigmoid函数可以很好地将(−∞,+∞)内的数映射到(0,1) 上,于是我们可以将g(z)≥0.5时我们可以将该条数据标记为1类, g(z)<0.5时标记为0类。即: y={1, g(x)≥0.50, g(x)<0.5 其中y表示分类结果。 通常,在逻辑回归算法应用中,模型可不会如同上面的sigmoid函数那么简单,而是sigmoid函数与线性函数的组合: g(x)=11+e−z 其中,z就是线性回归中的预测值,即: z=f(x)=θ0+θ1x1+θ2x2+⋯+θnxn 所以有: h(x)=11+e−(θ0+θ1x1+θ2x2+⋯+θnxn) 用矩阵方式表示: h(x)=g(z)=g(θTx)=11+e−θTx 其中,θ=⎡⎣⎢⎢⎢⎢θ0θ1⋮θn⎤⎦⎥⎥⎥⎥,x=⎡⎣⎢⎢⎢⎢x0x1⋮xn⎤⎦⎥⎥⎥⎥ 回到顶部 3 损失函数 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求取最佳拟合模型的问题了。在线性回归算法中,我们使用误差平方和或者均方误差来作为损失函数,但是在逻辑回归中,这个方法不再使用,因为已被证明,在逻辑回归模型中使用误差平方和作为损失函数的话,会存在在许多局部最小值点,在求解参数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值点,而无法求得真正的最小值点。 上面说过,h(x)∈(0,1),这一点的性质刚好与概率p∈[0,1]的性质吻合(当做概率使用的理由不止这点),故而我们可以将其当做h(x)值当做数据被标记为1类的概率,即: p(y=1|x;θ)=h(x) p(y=0|x;θ)=1−h(x) 当给定y为1时,即属于1类时,h(x)越趋近于1,被预测为1类的概率就越大,损失(误差)就越小;反之,当给定y为0时,即属于0类时,h(x)越趋近于1,被预测为0类的概率就越小,损失(误差)就越大,于是,我们可以定义损失函数: cost(h(x),y)={−log(h(x)), y=1−log(1−h(x)), y=0 对所有数据集中x损失累加然后求平均,有: J(θ)=−1m∑i=1mcos(h(x),y) 由于y的取值为0或1,结合上面两个公式可以得到: J(θ)=−1m∑i=1m(yilog(h(xi))+(1−yi)log(1−h(xi))) 这个函数就是我们逻辑回归的损失函数,我们把它称为交叉熵损失函数。 接下来就是针对的优化问题,也就是求得最小值,在这位大佬的博客里推导过程写得很详细,我自愧不如,就不献丑了。 回到顶部 4 代码实现 复制代码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from torch.autograd import Variable 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# 假数据 n_data = torch.ones(100, 2) # 数据的基本形态 x0 = torch.normal(2*n_data, 1) # 类型0 x data (tensor), shape=(100, 2) y0 = torch.zeros(100) # 类型0 y data (tensor), shape=(100, 1) x1 = torch.normal(-2*n_data, 1) # 类型1 x data (tensor), shape=(100, 1) y1 = torch.ones(100) # 类型1 y data (tensor), shape=(100, 1) # 注意 x, y 数据的数据形式是一定要像下面一样 (torch.cat 是在合并数据) x = torch.cat((x0, x1), 0).type(torch.FloatTensor) # FloatTensor = 32-bit floating y = torch.cat((y0, y1), 0).type(torch.FloatTensor) # LongTensor = 64-bit integer # 画图 # plt.scatter(x.data.numpy()[:, 0], x.data.numpy()[:, 1], c=y.data.numpy(), s=100, lw=0, cmap='RdYlGn') # plt.show() class LogisticRegression(nn.Module): def __init__(self): super(LogisticRegression, self).__init__() self.lr = nn.Linear(2, 1) self.sm = nn.Sigmoid() def forward(self, x): x = self.lr(x) x = self.sm(x) return x logistic_model = LogisticRegression() if torch.cuda.is_available(): logistic_model.cuda() # 定义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criterion = nn.BCELoss() optimizer = torch.optim.SGD(logistic_model.parameters(), lr=1e-3, momentum=0.9) # 开始训练 for epoch in range(10000): if torch.cuda.is_available(): x_data = Variable(x).cuda() y_data = Variable(y).cuda() else: x_data = Variable(x) y_data = Variable(y) out = logistic_model(x_data) loss = criterion(out, y_data) print_loss = loss.data.item() mask = out.ge(0.5).float() # 以0.5为阈值进行分类 correct = (mask == y_data).sum() # 计算正确预测的样本个数 acc = correct.item() / x_data.size(0) # 计算精度 optimizer.zero_grad() loss.backward() optimizer.step() # 每隔20轮打印一下当前的误差和精度 if (epoch + 1) % 20 == 0: print('*'*10) print('epoch {}'.format(epoch+1)) # 训练轮数 print('loss is {:.4f}'.format(print_loss)) # 误差 print('acc is {:.4f}'.format(acc)) # 精度 # 结果可视化 w0, w1 = logistic_model.lr.weight[0] w0 = float(w0.item()) w1 = float(w1.item()) b = float(logistic_model.lr.bias.item()) plot_x = np.arange(-7, 7, 0.1) plot_y = (-w0 * plot_x - b) / w1 plt.scatter(x.data.numpy()[:, 0], x.data.numpy()[:, 1], c=y.data.numpy(), s=100, lw=0, cmap='RdYlGn') plt.plot(plot_x, plot_y) plt.show() 复制代码 回到顶部 4 总结 总结一下逻辑回归的优缺点: 优点: 1)预测结果是介于0和1之间的概率; 2)可以适用于连续性和类别性自变量; 3)容易使用和解释。 缺点: 1)对模型中自变量多重共线性较为敏感,例如两个高度相关自变量同时放入模型,可能导致较弱的一个自变量回归符号不符合预期,符号被扭转。需要利用因子分析或者变量聚类分析等手段来选择代表性的自变量,以减少候选变量之间的相关性; 2)预测结果呈“S”型,因此从log(odds)向概率转化的过程是非线性的,在两端随着log(odds)值的变化,概率变化很小,边际值太小,slope太小,而中间概率的变化很大,很敏感。 导致很多区间的变量变化对目标概率的影响没有区分度,无法确定阀值。 参考: https://blog.csdn.net/out_of_memory_error/article/details/81275651 https://www.cnblogs.com/yiduobaozhiblog1/p/8872903.html https://blog.csdn.net/ligang_csdn/article/details/53838743 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20514366177013756&wfr=spider&for=pchttps://www.cnblogs.com/chenhuabin/p/112728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