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顾上一篇博客中,在AbstractApplicationContext这个抽象类中,Spring使用invokeBeanFactoryPostProcessors(beanFactory);执行BeanFactoryPostProcessor,通过回调Spring自己添加的ConfigurationClassPostProcessor以及用户添加的bean工厂的后置处理器,完成了包扫描以及对主配置类代理的工作

本篇博文将继续往下跟进

程序入口:注册bean的后置处理器#

AbstractApplicationContextregisterBeanPostProcessors(beanFactory);方法

通过方法名字,见名知意, 注册bean的后置处理器, 说白了就是将系统中所有的bean的后置处理器统一交给Spring的beanFactory管理

那么问题来了

什么是BeanPostProcessor? 有什么作用?#

Bean的后置处理器,首先来说,他是Spring中抽象出来的一个顶级的接口, 他里面有如下有如下两个方法, 这两个方法的执行时机通过方法的名字也能猜的出, 一个是在构造方法之后,init()方法之前,第二个是在init()方法之后执行

Copy
public interface BeanPostProcessor { @Nullable default Object 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(Object bean, String beanName) throws BeansException { return bean; } @Nullable default Object 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(Object bean, String beanName) throws BeansException { return bean; } }

大家说它是Spring对外提供的拓展点,也许是因为,通过实现这个接口,程序员可以被Spring管理的bean的生命周期进行插手

这也体现了AOP的设计思想,就比如在init()方法执行前后做出不同的动作,其实就是对bean的一种增强

此外BeanPostProcessor可以存在多个,他们会被存储在一个列表中,然后依次被执行

为什么要注册BeanPostProcessor?#

所谓的注册,只不过是对当前上下文中所有的BeanPostProcessor进行一种集中式管理罢了, 为什么非得这么做呢? 因为上下文中BeanPostProcessor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,Spring为了启动的正常,需要添加原生的BeanPostProcessor,程序员因为自己的需求也会添加不同数量的bean的后置处理器,因此需要这种策略,将上下文中所有的后置处理器进行统一的管理,方便回调

源码阅读:#

这段代码的逻辑很清楚简明: 首先,根据类型从当前的上面中取出所有的BeanPostProcessor的实现类,那么问题来了,当前上下文中有几个呢?如下图:

开始状态的后置处理器数量

这三个中的前两个后置还处理器是在prepareBeanFactory()时添加进去的,第三个是在为主配置类生成代理时传递进去的

紧接着调用beanFactory.getBeanNamesForType(BeanPostProcessor.class, true, false),结果如下图

中间状态的后置处理器数量

前三个处理器是不是很熟悉? 没错,他们是创建AnnotationedBe